04/9/2023
據美聯物業統計,8月份10大指標屋苑錄108宗二手成交,較7月的98宗回升10.2%,創4個月新高。不過仍與首季平均每月265宗有頗大距離,可見近月二手交投表現偏軟。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表示,8月份一手市場火熱,錄得約1,200宗成交,按月大幅上升,吸納不少購買力。同時亦由於二手業主叫價態度回軟,二手筍盤湧現,市場亦不乏用家在市場尋寶,故有指標屋苑交投亦按月錄得升幅。不過,由於一手搶客,以及息口走勢不明朗,故短期內二手交投仍然會在低位反覆,樓價亦繼續受壓。
01/8/2023
美國宣布加息0.25厘,滙豐銀行宣布跟隨加息,由7月28日開始,該行最優惠利率(P)將由5.75厘上調0.125厘至5.875厘,創自2008年1月(6厘)後即15年半新高,而滙豐銀行自2022年9月開始共加息5次,累計達0.875厘。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指大部份香港業主還款能力穩健,料加息對業主衝擊有限,不過部分中小型單位的上車買家或不能通過銀行壓力測試,短期內令樓價受壓。加上多個新盤應市,料仍以吸引價搶購買力,相信第三季出現「一手穩二手軟」的格局。
03/7/2023
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5月份的住宅按揭統計調查結果。5月份新申請貸款個案較4月份,按月增加13.9%至9,530宗。另外,5月份新取用按揭貸款額較4月份增加40.2%,至239億港元。
一手市場交易所批出的貸款大増近4成,反映今年樓市一手樓盤購買量高於二手樓。本地華資測量師行普縉集團認為各大發展商繼續積極推售旗下新盤項目,新盤需要時消化,本港樓市受制於多項因素,包括辣招未撤、按息及置業成本高企,預計下半年樓市走勢平穩。
01/6/2023
萊坊發佈最新《香港每月物業市場報告》, 4月份受長假及新盤搶客雙重困擾,令二手市場量價齊受壓。5月交投量仍然低迷,因為月初本港銀行隨美國輕微加息0.125厘,準買家對後市息口走勢表現觀望;而另一邊廂的業主則仍較樂觀,大多不願擴大議價空間或作出實際減價,故造成牛皮拉鋸局面。5月樓價將呈橫行平穩走勢,不過指標屋苑交投量恐再萎縮達兩成至三成,料6月份市況才逐步靠穩回升,主要視乎美息走勢及內地專才資金流入本港的速度而定。
02/5/2023
【明報專訊】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公布,3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51.4點,除按月升1.36%、並連升3個月創半年新高外,按季則上升4.99%,為2019年首季、即約4年來最大季度升幅。
萊坊董事兼大中華區研究及諮詢部主管王兆麒指出樓價首季出現報復式反彈,但預料次季樓價面對阻力較首季大,樓價升幅或較首季小通關後整體成交量已明顯回升,突別是1,000萬以下的中小型樓盤,但市場整體購買力仍然不足,預計一、二手成交量按月會在5,000宗左右徘徊,樓市仍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回復2021年時樓市高位的氣氛。
03/4/2023
【星島日報】本港與內地通關後,加上息口走勢緩和,在多個利好消息刺激下,樓市表現向好。差估署最新數據顯示,上月私宅售價指數報345.9,按月升約2.22%,連漲2個月兼創4個月新高;各類戶型中,以中小型單位升幅最勁,成上月升市火車頭。業內人士指出,本港息口仍有上升壓力,上半年樓價料橫行發展,預期下半年才有明顯走勢。
據差估署數據顯示,今年2月私宅售價指數報345.9,按月升2.22%,創33個月以來最大升幅,同時連升兩個月,創去年10月後近4個月新高。
01/3/2023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2日)發表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未有為樓市「撤辣」或「減辣」,但宣布調整從價印花稅(第二標準稅率)的稅階,以減輕首置人士的負擔,目標是樓價1,008萬元以下的住宅物業,稅款將會有所減少,措施即日起生效。代理普遍預期,對樓市起正面作用。
對於調低從價印花稅(第二標準稅率)的稅階,不少地產代理業界人士均表示歡迎。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有關物業印花稅的調減,未會令樓價飈升,屬於為樓市少減辣。
02/2/2023
上月樓價單月再錄2%的跌幅,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去年12月份相信是樓市最差的月份,內地疫情反覆,各項負面情緒充斥,然而踏入2023年,多項利好消息湧現,如香港解除防疫措施,落實與內地通關,股市金市皆錄不俗升幅,樓市通常緊隨其後。
他續指,農曆新年一、二手成交明顯較去年暢旺,雖然通關未直接帶動物業成交量,現時九成買家仍然為香港本地剛需客,大部份因怕通關後樓價被搶高而加快入市。他相信,二手成交彈升將給予發展商信心,加快推盤,量升價升,他認為,小陽春已出現,料樓價成功尋底,於首季有
03/1/2023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1日)發表網誌表示,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進入新階段,並持續作出調整,例如近期已取消抵港人士的大部分檢測安排,他又指自己近日到商場購物,不時遇到訪港的旅客,感受到零售市道氣氛正進一步好轉。
陳茂波續指,內地亦將於1月8日起取消入境後檢測和集中隔離等措施。內地及本港的檢疫措施放寬,對跨境人流、物流都會帶來積極支持。可以預期,新一年的訪港旅客人數將明顯反彈;跨境陸路運輸貨量以至香港國際機場的空運貨量等,也會有顯著改善,這將為本港的出口、旅遊、零售及餐飲業等提供更大的復蘇動力。
然而
01/12/2022
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交代放寬強拍門檻的政策細節,計劃明年下半年提交修例草案,建議樓齡達50年的私人樓宇,門檻由8成降至7成;樓齡達70年的樓宇,就降至6成。位於非工業地帶的工廈,如果樓齡達30年,門檻就降至7成業權。當局建議,容許小業主在完成強拍後,可在自住物業繼續居住一定期限,例如半年,與租客的緩衝期看齊。
當局亦建議放寬相連地段申請強拍的要求,但當局同時會施加條件,要求相連地段要一併發展。當局又建議精簡強拍制度的法律程序,樓齡達50年的樓宇,如果要申請強拍而且無爭議,可免除審裁處審閱報告的步驟
01/11/2022
[東方日報 ]全球利率持續顯著上升,最終將戳破樓市泡沫。事實上,多個主要城市的住宅樓價已進入調整期或預計會大跌,香港亦不能幸免。高盛原預期今年至2024年香港住宅樓價累計下跌約20%,惟其於最新研究報告因應年初至今樓價已挫8%,加上加息壓力不斷,把有關預測調整為累計跌30%,其中今、明兩年各跌15%,之後在低位橫行。
該行解釋,與供樓按揭相關的一個月HIBOR(本港銀行同業拆息)以高於預期的速度上升,今年以來累漲2.5厘,連帶最優惠利率(P)亦見上調。
05/9/2022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於2020年初開始爆發,至今仍未「斷尾」;逾兩年半來,疫情除造成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量人命損傷外,環球經濟商務互動、旅遊業均遭重創;以2022年而言,本港經歷第一季第五波疫情大爆發,到第二季開始紓緩,近日疫情雖然有再升溫勢頭,惟特區政府近期調整入境人士抵港檢疫安排,由原先在檢疫酒店強制檢疫7天,放寬至「3+4」,即在檢疫酒店強制檢疫3天、加居家醫學監察4天,太古地產行政總裁彭國邦對此表示歡迎。
01/8/2022
本港樓價下半年可能呈緩慢回落
[HK01]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認為本港在8月加息的機會不大,如果聯儲局在9月加息半厘,本地銀行仍有空間考慮不跟隨加息。梁兆基又估計,本港樓價下半年可能呈緩慢回落,幅度約3%至4%,明年持續偏軟,屆時將無可避免出現負資產數字增加的情況,不過本港住宅需求仍然強勁,樓價無大跌風險。
28/2/2022
【香港財經時報】政府再放寬按保!新計劃下借盡最高960萬元、每月入息要多少?
現在按保擴大至1920萬港元物業,有助減輕換樓用家的首期負擔,疏通整條換樓鏈,更多中小型單位釋放出市場。同時,新措施也有助鼓勵發展商推出更多較大面積的單位,或有助樓價更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新措施或可協助原本要用發展商一按較「貴息」的買家,回到低息銀行按揭的懷抱,亦對新盤市場有利。至於措施會否增加銀行信貸風險呢?相信不會,由於按揭保險計劃一向設有特定條件,包括物業要自住用途,對入息要求證明上較一般銀行按揭更嚴謹。
05/1/2022
林鄭:研資助出售房屋引入漸進式按揭 首期減半助港人「買得起供得起」
【星島日報報道】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將研究在資助出售房屋引入「漸進式按揭」,以樓價一半為基礎,支付首期及按揭供款便能上車,讓市民「買得起、供得起」。
林鄭月娥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表示,會參考「新世界建好生活」的建議,在樓宇成交時,買家只需承造樓價一半的按揭,而另一半按揭,買家可在成交後10年內,一次過或漸進式分階段承造。她認為,這個做法可以讓市民「上車易、供樓易」。
30/12/2021
二手買賣由銀行直接過數 業界:可減低風險 不影響物業成交期
去年底有律師樓被香港律師會介入接管,多名經該律師樓買賣物業或承造按揭的客戶,資金遭凍結。就此,金管局提出全新物業交易支付安排,建議未來物業買賣的交易款項,將由買家及其按揭銀行直接轉至賣家的按揭銀行,即由銀行之間直接過數,不再經律師行進行。
金管局表示,預期方案最快明年下半年推出,初期只包括持牌銀行的二手、轉按的住宅樓宇和車位交易,不包括一手交易或涉及補地價等特殊情况。
08/4/2021
如何理解銀行物業估價(四) – 成交價低於市值對按揭有影響?
【經濟日報】對於一些成交價低於估值的個案,買家可能會基於「估突價」而高興,但實情是,若成交價大幅低過銀行估價,亦有機會被銀行拒絕承造按揭貸款。
有客戶個案與朋友達成協議購入其單位,交易沒有透過地產代理進行,基於與朋友相熟,朋友最終以低於市場水平之「超筍價」成交,當客戶向銀行查詢按揭後,得知有銀行基於成交價明顯低於估值而不接受按揭申請。事實上,成交價低於市場估值之個案,銀行的而且確有機會拒絕受理按揭申請,當中視乎差幅及其他評估因素。
01/9/2020
樓市料先軟 疫後爆上
【明報專訊】雖然受到疫症困擾,全球股市大幅下挫,港樓樓價及成交大致平穩,表現比較股市好。5、6月份樓價成交則有比較明顯反彈。
樓市不會因疫症出現明顯跌幅,全因過去十年以來,港府在樓市實施種種樓市印花稅辣招,使樓市炒家完全消失。沒有炒家下,大部分都是長線投資者,按揭息率低,需要緊急套現的業主不多,樓價相對穩定,不會像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樓市暴瀉。
疫情倘受控 樓市會明顯反彈
辣招繼續發揮作用,如果疫情受控,相信未來樓市會有明顯反彈。金價在近月大幅上升,升越每盎司20
04/8/2020
樓市「抗疫」三大因素
【明報專訊】本港樓市受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戰及本地社會事件連串衝擊,今年首季二手樓價亦只是錄得輕微調整,次季更觸底反彈回升,反映樓市表現硬淨。
事實上,樓市發展受有三大利好因素支撐,相信樓價大跌空間有限。
第一,現時全球資金氾濫,各地央行推行量化寬鬆,有助穩住市場信心。
第二,政府於2009年底起實行一系列「辣招」調控樓市,現時業主持貨力相對較強,減少恐慌拋售情况出現。
第三,本港房屋供不應求格局未變,市民置業需求強勁。
以上三大利好因素支持樓市「抗疫」,料
14/7/2020
十大屋苑周末成交增四成 代理料樓市穩定
【明報專訊】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再轉壞,加上周末有大型新盤推售,不過,二手屋苑成交卻有所增加。
中原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近日疫情嚴峻,睇樓量難免受影響,但本周末十大屋苑成交量逆市上升,始終量化寬鬆、低息環境下,實物資產可防止財富貶值,加上物業有自住的用途,更可居家避疫,令疫市下樓市仍穩定。
01/6/2020
一手成交兩月2920宗 超首季兩成分析:港區國安法或影響豪宅售價
【明報專訊】自4月底新冠病毒疫情趨緩和以來,發展商於5月積極推盤,綜合市場資訊,5月整體新盤成交錄約2120宗,除按月勁升1.6倍至一年新高外,第二季首兩個月(4月、5月)之成交量更高見2920宗,比首季錄約2450宗高近兩成。
不過,業界分析稱,「港區國安法」若落實生效,預計雖不會打擊中小型新盤市道,但對豪宅價錢或構成影響。
06/5/2020
湯文亮:樓市即將出現大陽春(明報專訊)
現在不單止是香港經濟深度衰退,而是全世界都深度衰退,如果社運稍為收斂,估計香港的復元能力與速度是世界五強之一,况且無論內地人與香港人,已經唔夠膽在其他國家或者地區買樓,未來最佳的置業地點是香港,外資比內地人更先行一步,他們並不理會惠譽降香港評級,而將資金轉移到香港,造成香港有減息空間。
今年因疫情影響,地產商推售新樓盤的時間延後超過3個月,市場上積聚更多購買力,計當地產商開售新樓盤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價量俱升的局面,這應該可以叫大陽春。
28/4/2020
樓市進一步突破的契機 (香港經濟日報)
期油的大跌反映襯出物業作業投資的高度穩定性,環球股市及油市皆先後出現「熔斷」及「跌入負數」等情況,同期本港樓市卻展現強勁抗跌力。
二手方面,最近成交漸有起色,不少剛需買家已開始尋覓筍盤,令各區睇樓量及交投均有所增加。至於令樓市進一步「突破」的契機,其一自然是肺炎疫情遠去;另一個是一手市場的情況。
隨著疫情有望放緩,相信不少新盤已是蠢蠢欲動,極有可能將於「限聚令」取消後空群而出,其時整體市場焦點,將回歸新盤市場。若新盤熱銷,有力帶動二手的交投更上。
24/8/2018
二手居屋新景象
(經濟一週)
【樓市】最近樓市出現劈價潮,二手居屋更加成為重災區! 祥益地產總裁汪敦敬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樓市現時很有機會出現假跌,這次假跌將會持續好幾個月,下跌幅度將會在5%至15%。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指出,新房策、中美貿易戰,以及銀行調高H按封頂息率,多件事件引發新一輪市場情緒降溫。
04/6/2018
樓市如九七出現永升不跌言論
(明報專訊)
【明報專訊】香港接連多日破了1884年以來天文台5月份最長酷熱天氣紀錄,樓巿也繼續火熱非常,差餉物業估價署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75.9點,按月上升約1.84%,已連續上升25個月,並連續18個月創新高,究竟香港的天氣和樓巿,會繼續熾熱多久?
《黑天鵝效應》的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曾指出,當連續比如超過一星期都是好天大太陽之後,大都數人出門都預計會繼續好天氣,
21/5/2018
(ps.hket.com)
升幅收窄至0.05% CCL報183.23點續創新高
2018年5月18日 16:08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指出,啟德新地王誕生之前,九龍樓價升勢相當明顯。九龍CCL_Mass最新報181.92點,指數相隔63周後,再度連續4周創歷史新高,按周升0.12%,連升4周共4.47%。本周尚未反映新地王誕生對樓市的影響,將於6月上旬公佈的CCL開始反映。新春後旺市9周計,九龍樓價表現持續突出,累升9.63%,升幅顯著高於同期港島的4.50%,新界東的5.31%及
11/5/2018
3大辣稅上月再回落 15%住宅稅款月跌近24%
稅務局最新公布,反映內地客、公司客入市情況的(即Buyer's Stamp Duty,BSD)成交在3月份錄共321宗,較2月份的352宗按月跌8.8%,涉稅約5.9億元,稅款按月跌18%,連續3個月回落。
另反映投資者入市情況的住宅雙倍印花稅(即Double Stamp Duty,DSD[以15%稅率計])上月錄得636宗,較2月份的686宗,按月跌7.2%,涉及稅款約10.67億元,金額按月跌23.7%。反觀非住宅宗數雖回落25.4%至1,8
27/2/2018
經濟日報專訊
樓價升勢持續,主因是市民對於長遠土地供應缺乏信心,政府仍有需要在預算案內,羅列不同短中長期供應情況,展示政府有解決土地問題的決心,以釋除公眾疑慮。
供應不足、低息環境是支持樓價上升的兩大支柱,息口方面,美國加息步伐日漸明確,亦會逐步反映在樓市預期之上。惟供應方面,雖然近年政府推地仍能達標,但市民對於中長期供應能否持續,仍然存疑,成為推動樓市上升動力。